美国大学之前爆出的学术造假的惩罚措施一方面值得我们警惕,另一方面也值得借鉴学习。
今年一些学术不端问题闹得沸沸扬扬,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清华大学学生纪律处分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其中的显著变化就是对学术不端加大了处罚力度,学位论文抄袭者可被开除学籍。
近几年,虽然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打击学术不端的力度都逐年加大,惩治学术造假的措施也逐渐增多,但一些高校师生涉嫌学术不端的新闻仍频频被曝光。当然,其实这并不是国内独有,随着过去十年间全球博士数量爆炸式的增长,学术不端案例也较1975年增长超过十倍,为了获得学位、得到晋升、拿到资助或者获得声誉,很多研究人员不惜铤而走险,干起了造假的勾当,其中不乏涉及顶级科学家、顶级学府以及顶级科学期刊的案例。4月12日就刚刚有篇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论文从Science上撤回。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术造假事故?一方面有人认为科学界的激励机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让科学家们不惜代价也要获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具有相关性。再有就是对于一些学子来说,很多学生对于何谓抄袭、剽窃等概念是模糊的,因为他们从未被普及过相关知识。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术不端这一顽疾?麻省理工学院曾推出学术诚信手册。手册内容不仅仅包括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介绍,还重点分析了这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手册的末尾还贴心地列出与学生相关的各类服务。

而在“普及”之外,就是严惩,在这方面,美国大学之前爆出的学术造假的惩罚措施一方面值得我们警惕,另一方面也值得借鉴学习。
01
2013年,杜克大学发现波茨-康德,一名生物学家,用公家的信用卡先后购买了2.5万美元的日用品。这显然是违法行为,因此杜克立即开除了她。由于校方也收到内部人士举报波茨-康德女士可能有“学术诚信”问题,于是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波茨-康德的大量实验数据无法被验证,以至于过去发表的很多论文都被学术期刊撤稿或者标上了“表示关切”的标签。这件事情如果彻底被揭出,对于杜克这样一所世界著名大学,无疑是重磅打击。因此,杜克大学只是宣称波茨-康德女士的离职是正常人事变动,全然未提巨大的学术污点。2015年,杜克大学的前雇员将杜克大学告上了法庭,宣称杜克大学大约2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是以虚假的数据为基础申请到的。该雇员根据《联邦虚假索赔法》提起诉讼。而2019年3月26日,杜克大学宣布,因为该校前雇员造假骗取政府科研资金,向政府赔偿1.125亿美金,这也成为史上最大一笔因学术造假而承担的罚款。这一案件的举报者Joseph Thomas也因此获得了高达3375万美元的举报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