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上美国的那一刻开始,如何融入美国社会就成了每个留学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面对巨大的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我们究竟该怎样定位自己,怎样立足?
近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中国学生都希望能通过海外求学,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可以在有限的留学时间里最大化的实现留学价值。
从踏上美国的那一刻开始,如何融入美国社会就成了每个留学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面对巨大的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我们究竟该怎样定位自己,怎样立足?
美国不鼓励“融入”
其实,美国不鼓励“融入”。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适应”,适应环境、适应人与事,慢慢就可以成为那个“适应能力最强的人”,但是这个道理放在美国却行不通。抛开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美国并不是一个鼓励“努力融入”的国家,因为美国没有一个所谓的主流文化。就像美国大学里的运动员不会是吸大麻的嬉皮士,hip hop舞团成员不屑于加入一个代表富人郊区的姐妹会一样,这些不同的“部落”都被社会所接纳,但却又互相看不上。
在中国,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名校,名车,挣钱,买房,找个有钱人。于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成功人士”也都大同小异,但美国却并不是如此。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一个种族的价值观想要凌驾到另一个种族的价值观上是行不通的,所以美国社会更加宽容,人们也没有那么强烈的“融入”意识。
说到“融入”,首先得有一个主流群体。但是事实上在美国校园里,很难说哪个团体更主流。很多人受美国电影的影响,认为天天开party的兄弟会、姐妹会就是主流。在很多学校的确如此,但在越好的大学,这种以某类行为来区分人群的趋势越不明显。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广泛的爱好和才能,他们不愿意被一个小圈子所束缚。
哈弗福德学院毕业生王逅逅曾经回忆:
在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有很多运动员同时也是清唱团的成员。在斯沃斯摩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我的好朋友是一个学习表演的棒球运动员。他身高1米9多,一身肌肉,金发碧眼,看上去就像美国电影里那种爱欺负人的富家子弟。但实际上,他是那种会拿着本子和笔坐在电脑前,对着黑白默片一帧一帧看,一场一场分析的文艺男青年,并且在拍电影时一丝不苟。我曾跟他拍过一个短片,整整四个小时,他和一群染发打着耳洞烟熏妆的电影学生一起探讨角度、道具、演员的情感,完全令人难以想象他是个运动员。那么,如果一个学校里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我想就连美国学生也无法说出什么是主流了。
我的一个留美中国朋友也提到,在美国大学里,中国学生对于“主流”有着很不一样的理解。比如有些人刚进入美国大学,便会认为天天在图书馆里好好学习的美国人是主流,而有些人则觉得穿着时髦,搞乐队的人是主流。大部分人不理解天天喝酒吵闹的兄弟会成员,也有很多人认为姐妹会成员过于放荡。所以,在看不出“主流”的情况下,又何谈“融入”呢?
我们去美国,不用逼迫着自己“融入”,而是要鼓励自己多交朋友。但是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也害怕闹出笑话。
《新京报》的记者采访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安璐伟,为大家总结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