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止有学术,还有家庭、亲友、事业和远方。
国外留学多年,有些人想要留在海外继续奋斗,有些人想要归国创造价值,但归与不归都是个人选择,利弊如何?往下看……
1 、西方学术界的危机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仍然主导着世界,这在50年内都不会改变。他们有悠久的学术传统、高贵的学术血统、大量的一流学者、强大的软实力。同时,他们控制着学科导向、出版发表、以及国际学术评价体系。然而近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恶化,同时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西方学术界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a)经费短缺
以美国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费缺口逐渐凸显,外部基金会以及工业界的经费大量削减,大多数课题组依靠NSF及NIH勉强维系。国会拨款的增加杯水车薪,依然无法弥补其它经费的缺口。教授们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经费申请上,然而实际资助率非常低(5-8%)。例如NSF通过将一个项目拆分为两个小项目从而提高表面资助率,只是为了粉饰下帝国的脸面而已。反观欧洲和澳洲,科研经费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更甚,政府拨款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术圈运作而已。经费短缺的本质是西方工业经济的衰落,而政府对基础研究并不真的感兴趣。
(b)竞争恶化
西方学术界的竞争恶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职减少、二是经费申请困难。美国的教职岗位有回暖趋势,然而前面几年积累了大量的博士毕业生,想申请教职仍然十分困难,而找到100名以外的学校基本与学术研究无缘了。欧洲澳洲的教职岗位短缺已经是多年的问题,大量的博士后游走在学术圈底端,利用5年以上的时间找教职,不乏40多岁找到讲师职位的。科研经费申请已经十分困难,大部分年轻教授每年提交10余个本子,根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c)生源下降
对大部分理工科(CS例外)来讲,生源下降是个全球性问题。理工科专业枯燥无味、待遇较低,往往需要苦熬多年。发达国家读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很少,20年来主要靠亚洲往欧美输送生源,成为支撑欧美理工科的主力。然而,目前的90后一代已经开始逃离理工科,这方面的后备力量将会越来越少。时常听说许多欧美理工科教授几年都难招到一个对口的学生。同时,欧美大学为缓解经费压力,大量招收中国的本科和硕士生,一个班级经常大半中国人。他们大多以尽快找工作移民为目标,并没有多少人对科研感兴趣。
(d)泛世俗化
欧美学术界拥有大量的懒散教员,他们早年活跃于学术界,在拿到终身教职后往往不再奋斗,十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也是常事。而且,近年来已很少能看到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热爱学术的学者。大多数教授更像生意人,每天讨论的都是经费、论文、如何成名、如何管理下属等等。科研项目的导向也越来越走向应用,急功近利,妄想3-5年把一个猜想转换成市场的价值。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很难得到资助,一些偏理论的方向甚至到了快要关张、后继无人的地步。
(e)人性缺失
整体来讲,西方学术界还是比较有规则的。然而,面临当前的经费压力以及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西方大学也日趋成为丛林社会。一些教授不再是传道授业、指导学生的老师,而成为压榨下属、倾轧同行、窃取成果的老板。这些人往往学术水平未达到一定高度,对学术的热爱远远比不上对自己岗位或名利的热爱。这类教授中以亚裔学者最甚,当然也不乏欧美教授,他们视下属为家奴,视同行为劲敌,争取一切手段骗取经费,廉价雇佣博士博后拼命灌水,极力打压潜在对手。许多雇员与导师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而这种缺乏人性的手段已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生存法则,不可不令人唏嘘。
2、中国学术界的问题
中国学术界基本上是从80年代初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天翻地覆、发展飞速,令西方刮目相看。这里主要从理工科的角度来讲学术界的现状和种种问题。
(a)行政主导
这也许是中国学术界一切问题的根源,行政权力控制了所有的资源、人事、甚至研究任务,而来自下层的学术权力在大学里基本没有地位。这是和西方大学正好相反的权力架构。知识分子是最难管的一群人,也是将来最有可能颠覆政权的群体,在这一点上高层从未放松枷锁。每个单位一把手往往是和本学科无关的书记,拥有事物最高决定权。整个大学一大半行政人员,一个个把大学当成他们自己开的店,而教授反而像打工的。反观西方,教授是大学的核心,行政人员都是外聘的雇员。简言之,西方大学核心是学术,中国大学核心是行政。
(b)山头尽占
1980年代中国学术界一片真空,只要有一点海外访学经历,引进一个独立方向,就可以在江湖上立一个山头。然而经历过新世纪以来的国际化,各大学各学科逐步完善,以至于现在门派林立、山头尽占。以院士或长江为首的各大超级团队,动辄百人,已经从上至下控制了某个小领域的话语权和所有资源,并极力打压竞争者。他们亦官亦学,制定并操纵游戏规则;他们打通部委关系,打造了自己的学术帝国;他们为虎作伥,是控制学术界的打手和阻碍学术研究的最大障碍。
(c)规则缺失
如果说西方学界是有规则无机会,那么中国就是有机会无规则。自上而下的行政指示五花八门、自相矛盾、朝令夕改。每个大学自己出的政策也可以一年一变,与员工签订的合同可以随时更改。学术界不管从经费审批、项目评审、同行评议等都无章可循,远没有西方做的公正客观。大佬们为了利益可以践踏一切规则,所谓学术只是他们为了捞利益而虚造的幌子。这是个比烂的机制,你不跟大家一块烂掉,很快就被淘汰,饭碗都难保。规则缺失的本质是国家的法制不完备、人民的价值观崩溃。
(d)贫富不均
中国大学里身家千万的教授很多,年入几万的也不少。有人能力强的,管理学术通吃,外面开着公司。有清贫教书的,为课时费拼命上课倒在讲台。然而贫富不均并不单单体现在收入上。从科研经费分配上来说,国家的大项目基本被山头分完,由他们再承包给手下做,而普通教授只能争面上项目。此外,研究生的分配也是紧俏资源。在学生越来越少,好学生出国的形势下,各路人马抢夺生源。以致于马太效应凸显,大牛手里50个硕博生,自己都难以认全,而大部分教授几年难招一个,副高以下基本光杆司令。中国不缺科研经费,也不缺学生,只是资源过于向行政权力持有者集中。
(e)学术失范
简言之,什么都是虚的。很多院士是靠学术造假包装、掠夺他人成果起家。所谓的国家三大奖,干货很少,运作包装成份太大。只要你胆大,运作出一个进步奖来,就拿到无数的资源。如今各种人才称号竞争已经白热化,推一个院士需要一个学院的力量,推一个长江需要一个大团队的人马。一个大团队几十个老师,所有的成果、产出、获奖都归那个要推的人。只要他有行政权力,就能控制一帮年轻人为他卖命。同行评议近乎笑话,一是互相打招呼,二是外行评价内行。所以别看那些重大突破、世界领先,都是自娱自乐,拿不出台面的玩意。如果你申请什么人才计划、科研项目被莫名拒了,并不意味着你水平不行。
3、中国学术界的展望
中国学术界目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造成种种乱象,使得大学不是学术的殿堂,而成为统治者的玩物,和弄权者的舞台。在这个混乱的地方,有蛟龙般翻云覆雨者,也有绝望后坠楼自杀者。而大部分人依然被整个制度绑架,为了生存而生存。一代代单纯的少年,在大学被异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然而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国际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很难想象这种腐朽的体制会统治太久。正义光明力量的积聚,终将形成一股势力,进而推动着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更化。
(a)权力制衡
高校的学术权力基本上随排名的下降指数下滑,好大学更加重视学术,同时牛人云集,互相制衡。然而,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行政决定一切。这种形势在10到20年内将会发生变化。目前当权者多为60后,他们受那个年代影响,系统的教育缺失,道德无底线,是真正“毁掉的一代”。在未来80后掌权,海归越来越多,学术更加与国际接轨的时候,来自普通教授的学术权力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说,需要更多接受系统西方教育和价值观洗礼的海归回到国内高校工作,来逐步改善学术环境。
(b)教职紧俏
目前中国培养了太多的博士,而大学的岗位已基本饱和。前几年有大量的老三届学生已经退休,空出岗位由大量的土博海归顶替。未来中国大学招聘将会越来越紧,竞争更加激烈。解决博士就业的方案大约有两个:一是招收大量的博士后人员,长期作为研究职员,类似欧洲的体系;二是成立研究集团,类似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将过剩的博士引入研究机构,而非全部充斥在大学里。目前大学基本是双轨制,大学只能等老体制人员退休,然而最近的退休延迟政策使情况雪上加霜。
(c)经费增加
目前中国的研究经费仍然迅速增加,同时有大量从工业界拿到的经费,形势比海外要好。总体来说研究经费比较充足,只是集中于少数大佬手中。另外,中国的优势是庞大的工业和市场,这是欧美无法匹敌的。不管是理工科也好,还是文科,只要勇于创新,抓住机会,努力奋斗,国内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反观西方,制造业萎缩,社会发展停滞,大量理工科人才无用武之地。大学一旦离开背后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便会失去活力。
(d)生源减少
由于人口减少,国际竞争,大学招研究生将会越来越难。以后将会出现许多教授没有学生,只能高价雇佣博士后或者自己亲手做实验。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科研的乐趣所在,当前的导师-学生制度很多时候是赤裸裸的特权压榨,未来在学生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形势必将逆转。如今欧美仍然有大量的留学生来弥补本国生源的不足,中国去哪里吸引大量优秀的留学生呢?
(e)国际接轨
相信在国外读学位的人都会注意到,中国大学里的研究课题往往带有中国圈子的特色,很多已经是西方搞剩下的,在国内仍然炒得火热。另外,大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都十分陈旧,很多仍然和80年代无异。因此,从管理机制、研究方向、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有很多改革的空间,这些是海归具有优势的地方。此外,大学里将会有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海归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