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再来人  |   活动资讯  |   资讯中心  |   留学热点  |   正文

麻省理工中国区面试官:抄近路的亚裔学生,成功背后代价沉重

28 Nov 2019 · 再来人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区面试官蒋佩蓉,在下文中对美国亚裔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给热衷于规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亚裔虎爸虎妈敲响了一记警钟。

  近年来,海外留学生自杀案件频发,使得人们的目光真正聚焦到了学生的心理上。亚裔学生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努力、高分,殊不知,高分背后的焦虑才最应该被重视。

  父母对学业成绩的过分关注会造成年轻人的焦虑,父母对情绪健康的漠不关心,也显著地与抑郁相关联。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区面试官蒋佩蓉,在下文中对美国亚裔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给热衷于规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亚裔虎爸虎妈敲响了一记警钟。

  心灰意冷的亚裔美国学生

  心理学研究中曾发现一个现象:酗酒者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和酗酒者结婚;父母离异的孩子,成人后的婚姻也容易破裂;受父母虐待的孩子,日后也会有虐待行为。

  表面看来,谁不想培养出一个14岁就能实现母亲的梦想——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演奏的孩子?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是谁的梦想?这又是谁的人生?

  我们做父母的都曾有过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结果如何,机会只有一次,而我们已经用掉了那次机会。而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他们是如此弱小,又是如此地信任我们,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意和耐心教会他们了解自己的梦想何在。

  心理学家认为,感觉自己可爱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对于毫无经验的儿童而言,那种看重表现的、有条件的爱,不但毒害他们的心灵,还不断吸吮他们生命的活力。那些个性强的孩子会极力反抗,而那些天性顺从的孩子只得按下心中的不快,去满足父母和他人的期望,实现他人代为设计的人生。于是,他们变得郁郁寡欢或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意义,他们永远都会感到自己做得不够完美。

  这种失落感或空虚感在梅德林·莱文博士(Madeline Levine)的作品《特权的代价》中有细致描绘。作者是一位出色的临床心理学家,在过去25年里一直在帮助那些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克里斯蒂娜·卢(Christine Lu,著名投资人)对这种失落感也作过令人心碎的叙述。尽管如此,更多的人却是默默的忍受者,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那样做就好像是触犯了天条,冒犯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这些人外表看来是如此的成功,而内心深处却可能早已心灰意冷,抑郁和自杀的念头常常折磨着他们。

  基于对成功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有些人会认为获得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学位、赢得高收入或者显赫的身份就是成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获得个人的幸福感、满足感、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精神健康、社会关系良好才算作成功。

  然而,很多研究显示,儿童不经过交友、一块儿玩耍等社会化过程,将来很可能产生临床上的焦虑情绪。通过玩耍,儿童开始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解决问题、处理人际间的差异等问题。

  “抄近道的虎妈”

  苏珊·宋是“亚裔美国人社会参与促进会”(Asian American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的医学主任和青少年心理医师,她分别就读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以及加州大学儿童心理创伤研究所。

  她指出,尽管“虎妈”的观念——通过在某些事情上的卓越表现而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正确的,然而通过情感虐待和刻薄的言语方法,只能背离她的初衷。一个在经常受到情感伤害的环境里长大的儿童,成人后很可能会出现人格障碍。

  据苏珊·宋透露,她在诊所里曾接待过许多的亚裔青少年,其中一些孩子在学业上非常出色,却存在着自杀倾向。一些研究显示,许多亚裔青少年都特别容易受到抑郁症的青睐,他们成绩优秀,还不断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后班,但在发展自我认知和自尊时常常陷入困境。在考虑可能的结果时,他们思路僵化——要么成为一个哈佛打造的律师,要么失败落魄地奔赴“黄泉”。更成问题的是,他们往往病态地抵制外人(非家庭成员)给予的帮助,他们的父母不让孩子去看专业的心理医师,想将所有的问题都保持在家庭范围内。

  许多研究显示,尽管取得了高水平的学业成绩,亚裔美国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却表现糟糕。父母对学业成绩的过分关注会造成年轻人的抑郁和焦虑,父母对情绪健康的漠不关心,也显著地与抑郁相关联。

  这里再提供一些亚裔美国人的自杀数据:

  15岁—24岁的亚裔美国妇女是所有种族中自杀率最高的;

  据报道,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间,美国康奈尔大学共有21个学生自杀,其中亚裔美国学生13人,其比例高达61.9%。

  1964年至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亚裔比例较高的大学,其本科生的自杀人数是同期美国校园平均自杀人数的3倍,其比例是每10万人中21.2人对每10万人中7.5人,此期间美国的平均自杀比例是每10万人11.7人。

  苏珊·宋指出,许多人认为亚洲人是安静而努力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心理疾患。大量的青年人承受着严重的抑郁和自杀念头的折磨,他们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没有能力处理好生活的压力、现实问题或者人际关系,而这些都直接与他们的父母以学业成功作为爱的前提条件有关。

  父母只有帮助孩子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帮他们建立起坚韧的品格,并以此作为追求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人生与事业都获得成功的成年人,而这一切其实与人种无关。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必须的,而“虎妈”恰于此处抄了近道。

  2011年1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安妮·墨菲·保罗(Annie Murphy Paul)的文章,她引用了《一个软骨头民族》(A Nation Of Wimps)一书中的观点,以支持“虎妈”的育儿方式。她认为,这种教养方式有助于增进孩子的自我掌控的体验,从而培养自信、乐观、果断等健康的心理感觉。

  可是,书中所说的“自我掌控的体验”与“虎妈”所倡导的方法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自我掌控的体验应该源于孩子自己,而非他们的父母。当丝毫不给孩子空间进行选择练习时,孩子不可能体验到自我掌控。孩子应该学会自己进行选择,无论他们是选择克服心中的恐惧迎接挑战,还是选择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只有这些选择是他们自己作出的,才能真正产生自信和掌控的感觉。当他们只会俯首帖耳、听命他人时,所能感受到的往往是无望和失落。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必须的,而“虎妈”恰于此处抄了近道。

留学问题免费答疑

提交成功

再来人福利:扫码进群,免费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