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再来人  |   活动资讯  |   资讯中心  |   留学热点  |   正文

一位“二线”老父亲的留学申请手记

10 Jan 2020 · 再来人

2015年暑假,全家第一次去美国旅行,照例游历了哥大、哈佛、MIT。回国后某天,Levi忽然说,我不想参加高考,我想去美国留学​。

  01 中国高考与留学之路

  2015年暑假,全家第一次去美国旅行,照例游历了哥大、哈佛、MIT。回国后某天,Levi忽然说,我不想参加高考,我想去美国留学

  正在初二的Levi,下学年就要参加中考。从幼儿园到初中,上的都不是成都的一流学校,主要是离家近,走路上学十几分钟。一直成绩中上,估计按这条路走下去,清北不指望,最好的结果上个985,也许上个211。但这样又如何呢?

  而我,作为高考过来人、师范大学毕业生和只有过两年教龄的前中学老师,回想当年,虽然是作为同龄中的少数人进入了大学,但不由自主地选了学校,懵懵懂懂地选了专业,浑浑浑噩噩地过了四年,对中国高考和大学,尤其文科教育,自然颇有厌弃。

  我们的第一念头是,只要她拥有选择的自由,不用被迫走我们的路,不用上不想上的课,背不想背的书,说不想说的话。

  于是,她顺利地通过了成都七中国际部的入学测试,然后心态轻松地完成了中考。

  成都七中是四川首屈一指的百年名校。她的国际部也是四川最早的国际部。我们希望孩子不只是顺利进入美国大学,也希望她浸染成都七中底蕴深厚、稳健扎实、注重素养的校风。

  这是一条无法掉头的单行道,因为国际高中主要采用英美课程,没法再回到高考的轨道。没想到的是,这条路漫长而起伏,对于孩子、家长,都是更大的挑战。

  成都七中国际部学习“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学生学习国际融合课程,拿到美国合作高中的文凭;但同时也需要学习中国普高课程,拿到成都七中的毕业证。

  这就使得学生双线作战,同时学习两套课程体系。从功利角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功课负担,也让学生在申请大学时“吃亏”——中国课程基本无助于升学,与其他国际学校相比,还要挤占一部分用于国际课程和标化训练的时间。

  从我的角度,这恰恰是没有选择全国际课程的国际学校,而是选择成都七中国际部的一个原因。因为多数孩子终究要回国,高中阶段可以在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方面打好基础,避免文化断裂,毕业回国后也能更为顺利地衔接。

  我也见过一些从小学或初中就送出去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国,即使中文可以勉强交流,但阅读、写作、演讲都磕磕绊伴,既少了中国文化的底子,也与国内流行文化脱节,又缺少连续的同学圈、朋友圈和人脉圈,成为在祖国的“外国人”。

  更进一步讲,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正是诞生于百年前中西交融与碰撞的时代,少年时以中学为根底,青年时采西学之精华,才成就了后无来者的那一代。

  避免成为半生不熟、两头不靠的“香蕉人”,这是我们送孩子出国的底线。

  02标化成绩与美国高考

  进入国际高中后,首先课程体系就让人眼花缭乱。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国际部与普高同校,有次路过普高的教室,门口课表上写着语文物理数学化学生物体育,而国高的课表上则写着阅读演讲商业经济学创意写作,一校两制,泾渭分明。

  相对于中国课程的全国统一,“国际高中课程”多元而复杂, 七中国际部采用的是自己研发的“IHS国际高中课程体系”,声称涵盖了中国会考课程、西方高中核心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国际基础课程(IFY)、加拿大国际课程(CPP)、英国高中课程(A-Level)——至今我都傻傻搞不清,只是感觉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并不比高考低,要应对的考试更是多得多。

  比如申请美本,一般需要提供四种标化成绩:托福、SAT/ACT,AP、SAT2。前两者是申请必需的,后两者虽然不是必需的,但要冲击名校,仍然被认为是必不可少,而且各有二三十门科目可选,考的科目越多越好,成绩越高越好。

  作为“国际高中”,成都七中国际部有十余位外教,来自美英加澳等国。他们多数是资深教师,至少年龄比同校的中国老师要大得多——中方老师很多是年轻女教师,毕竟“国际高中”和“国际学校”是近几年才成长起来。

  但到了第二学年,外教几乎从主课中消失了。同学们舍不得那些和蔼而渊博的外教,家长们也立即找到学校“问罪”:说好的“国际”呢,说好的“外教”呢。

  然而学校的回复让家长们无语了:高二是托福和SAT的关键时期,是要并不擅长应试的外教,还是要擅长应试的中教?中国的老师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摸索,加之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在学生的训练和应试方面,的确是外教所不能及的。

  我们所经历的高考,几乎就靠高三的最后一次大考。而国际高中的考试,从高一就开始了。

  高一下,Levi进行了三次托福考试,最高分106。

  高二上,初试SAT,1460分。

  虽然没有如期望那样毕其功于一役,但按往年标准,已经达到美国TOP30的门槛,老师也认为,目标应该定在TOP20。看来一切顺利,Levi也信心颇高。

  2018年春节一过,进入高二下,最严酷的考试季到来。 托福基本每月有一次考试机会,考场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最为方便。

  AP只有每年5月一次机会,虽然在本地,但二十几门科目密集安排在十几天内,多数学生会报3-5门。

  SAT每年有几次考试机会,但在中国大陆没有设考场,得飞到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等亚太考场。香港的主要考点亚洲国际博览馆(AsiaWorld-Expo)吸引了最多的中国考生,号称万人坑。成都七中的固定考场是新加坡,虽然路途遥远,但不那么拥挤。

  尤其是2018年5月,SAT和AP都挤在上半月。飞往新加坡考完SAT,第二天飞回成都,连续4门AP。

  AP的成绩有好有坏,还算预期之中。最让人意外的是SAT滑坡,原来以为经过半年可以冲上1500大关,实际反而掉了几十分。

  我们认为只是暂时的失利,但其实早有预兆。从那年春节开始,从来不打游戏的Levi突然迷上了游戏,放学回到家,关上门就传出噼噼叭叭的游戏声。后来我们分析,在反复刷题应试、四处奔波考试中,打游戏也是纾解和逃避压力的一种方式。这让我们很焦虑,却无能为力,因此常跟女儿发生冲突。

  接下来在美国参加南加大夏校期间,参加了第四次托福,仍然没有超过第一次。

  夏校结束后,我们带着女儿在美国旅行了半个月,又在洛杉矶朋友家住了半个月,备考8月25日的第三次SAT。没想到成绩让人喜出望外:1540。

  8月25日这一次SAT,只在美国举行,却在中国学生中出现了大批高分,仅Levi所在年级,一下出了四五个1500+的成绩,创了历史纪录。

  然而很快传出消息,这次的美西试题,居然是照搬去年美东的试题,而中国学生普遍把试题刷了几轮。可能是老美没想到中国娃娃们居然会刷旧题,一时偷懒就用了旧题(据说出一套新题成本100万美元),让这一轮赴美考试的中国学生占了“便宜”。

  先是传说成绩可能被取消,成绩发布又有人担心这次成绩可能被招生官打入另册。于是,即使拿到了好分数,仍然是惴惴不安。

  1540的分数,理论上进了爬藤的门槛,老师也认为,以Levi历来的成绩,应该把目标定在TOP20名校。但这只是第一步——老师说,要与已有分数相配,还得有110以上的托福和至少两门SAT2好成绩。

  进入高三上半期,学校已基本结束了标化课程的学习,于是又报了校外的托福、SAT2补习班,而同时学校的正课仍在进行。这样,Levi需要天天来回奔忙于多个地方。典型的一天通常是这样:早上7点从家里出发,9点到达位于春熙路的SAT2补习班,中午再回到位于天府一街的学校上课,晚上7点到达航空路的托福班上课,晚上10点回家。地图上驾车行程为67公里,实际上孩子坐公交,路程和时间要长得多,单在路上都得耗四五个小时。

  9月底五考托福,10月初考SAT2,从成都到新加坡。但结果出来:SAT2两门都没过关,托福甚至退到百分以下,比高一退步一大截。

  怎么办?SAT似乎够着“爬藤”的门槛了,但按照经验,还需要110+的托福、2-3门的SAT2,3-5门的AP才能“匹配“出一个藤校生的”标配“,否则某项畸高的成绩会被招生官怀疑。所以,老师和我们都建议再考一次。

  后来看到的一个说法,面对学生成绩,美国家庭通常会选择“就这样吧”,中国家庭通常会选择“再冲一下”。其实,我们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爬藤”,但总是想象,不要前功尽弃,也许下一次就考得更好呢?这种心态导致的结果,面对托福和SAT,美国孩子只考一两次,而中国孩子通常会考四五次。

  但此时,新加坡的SAT考位早已报满,连越南、泰国都没了空位。满世界寻找,终于在日本的某个城市找到了SAT考位,还只能候补。

  正准备办理日本签证,Levi突然说,她不想考了。这样考下去也不会更好,如果硬要考,也就是考给父母看,只是浪费家里的钱。

  这些话是她妈妈电话中转达的。后来她妈妈说,Levi认为父母肯定不会同意她放弃。

  而实际上,我们是第一时间,几乎是如释重负地同意了。无止无尽的考试,不仅让孩子崩溃,让家长也开始怀疑人生。

  到此时,从2017年5月托福首考以来,一年半时间已经完成3次SAT,5次托福,4门AP,2门SAT2,总计14次考试;除成都外,还远赴新加坡3次,美国1次。费用越来越高,成绩越来越低,学生和家长都疲于奔命,尤其是对于讨厌飞行的Levi也是生理负担,这样考下去有多大意义呢。

  中国的高考几乎是一锤定音,而美国“高考”需要提交多种成绩,并且不限考试次数,其本意是让学生不必一考定终身,可以根据自己状态和时间,多次考试,择优提交。实际美国学生很少反复考试,但对于擅长考试的中国师生尤其家长,总是会存着“下次会更好”的期望,一次次地刷题、考试,负担、压力比参加高考还重。

  所以,对比来看,中美教育差异,多少来自教育体制的差异,又有多少来自社会心态的差异?

  更多的刷题,更多的考试,更大的压力,更少的快乐,这是让孩子参加“美国高考”的初心吗,难道不是走向了我们曾经试图逃离和抵制的那条路吗? 考试战车嘎然而止,然而,还远没有到终点。

  03活动与文书,选校与申请

  9月份开始进入申请季。第一步是选专业和选学校。我们以为,摆脱了考试的束缚,Levi可以更从容地准备文书和申请,也许比死磕成绩更有效。

  我们都是记者出身,现在老爸做口述史,老妈做编剧,似乎顺其自然,Levi从小就被明示暗示要走新闻和影视道路。至少新闻首先被我们否定了,毕竟我们亲历了新闻媒体的由盛到衰。尤其老妈希望她能继承“家业”,以后入行能够“传帮带”,而Levi似乎对影视颇感兴趣,饭桌上的点评常常得到妈妈的赞许,感觉“是吃这碗饭”的。

标签:留学,再来人,大学,美国

留学问题免费答疑

提交成功

再来人福利:扫码进群,免费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