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招生规则中的流程、侧重点、偏好性等,学生才能在申请文件中画龙点睛。
随着近些年各种招生舞弊案和歧视诉讼的发酵,海外大学的录取规则被放在了明面上来讨论,其实也是因为大学为了自证清白不得不把具体的内部流程发布出来。
这一方面确保了各个种族在申校时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让留学生有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机会,根据招生规则中的流程、侧重点、偏好性等,学生才能在申请文件中画龙点睛。
哈佛大学不愿公开的“秘密”
美国 4500 所学校,值得申请的也就 200 所左右,而这 200 所的招生规则大同小异。所以今天就以哈佛为例,深度剖析一下他们在官方校报上发布的招生流程,平民学生也能够有“被潜”的机会!
【“打标签”】
哈佛招生办公室承认,他们会在很久之前就“锁定”一些高中生,甚至会在他们读高一的时候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招募,而这建立在从 College Board 购买学生信息的基础上。
之后,像国内大学一样有校园招生会,哈佛的招生人员有时会傲娇地独自上路,有时会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其他顶级院校的代表一起旅行,前往 50 个州的 130 个城市。
到达之后,他们通常会租一间酒店会议室做招生座谈会,说白了也就是打打广告。有些学校的营销策略比较“高级”,会在座谈会上抽选出幸运鹅,让学生们在大学校园里过夜,通过几天几夜的实地体验来品味高等院校的日常生活。
其实这样的招生策略跟国内是一样的,就好比每年清华北大的招生竞争从学生高一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你足够优秀,你的电话会在这三年内被清华北大打爆的。但不同的是,这美国大学提前招生的竞争力似乎只针对于美高, 距离近方便是一点,更重要的是招生官对美高的了解熟悉程度甚于海外高中,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地家长从高中就开始送孩子出国留学。
所以,想要“被潜”,不仅要弯道超车,还要提前抢跑哩!
【“校友面试”】
紧接着就是正规的提交申请材料的过程,在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文件发送成功之后,绝大多数学生报名参加了校园面试。
要注意,面试是美国大学选拔学生的一个环节,顶尖的学校会比较看重,但有些是 optional 的(有的是强烈建议,有的是可选即不影响结果,个人觉得没有理由拒绝面试)。像是耶鲁,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名校都设置面试,他们会先审核大陆学生的申请材料,第一关过了之后再进行面试筛选。
美国大学很会利用自己的校友网络为自己服务,通常面试官是各大高校已经毕业的校友,例如每年有超过 15,000 名哈佛毕业生担任校友面试官。
同样,负责中国大陆学生的面试官也是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之类的一线城市。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你安排在这些城市,在咖啡厅,或是面试官的办公室见一面。
在校友被分配他们的受访者之前,他们只知道以下基本信息:全名,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和高中。面试官从未见过受访者的哈佛申请材料。
要记住,面试官不是处心积虑等待你犯错误的恶魔,这只是一次给予申请者面对面展示自己的机会,你可以说一说自己的闪光点,甚至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询问面试官在学校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