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九月,我独自飞来美国,心怀学术理想,开始了我的社会科学博士生活。
四年前的九月,我独自飞来美国,心怀学术理想,开始了我的社会科学博士生活。四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毕业三个月,在私企找了一份非教职研究工作。
回想起来,我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学术热忱高涨,对所有问我“应不应该读博士”的朋友,我都是回答“墙裂推荐”的;
然而,二年级之后,我的学术热忱没减,但这个答案完全变了,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我一律这样回答:“能别读就别读了。”
这样巨大的变化,源于对于博士生活,以及更广意义上的学术生活,有了切肤的体会。这其中的蜜糖与苦酒,如此浓烈,以至于毕业后的今天,我还能时不时感觉到那蜜糖在手,苦酒入喉时的真实体触。与此同时,更多的朋友询问我“是否读博士”。虽然我知道我不能完全不带情感,完全剥离自我感受,但我还是想尽力描摹下真实的博士生活,以供其他正在犹豫读博士的朋友们参考。
我为什么不后悔读博士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社会科学范畴内的统计学、统计软件和编程语言、文献综述、将研究成果写出花来,以及准确而精炼的英文论文写作。以此间习得的技能,我找到了可以糊口的工作,走上了人生巅峰(划掉)。
这些训练不仅仅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和找工作,它们更是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从未有过经验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解决:
不知道如何与雇主谈判工作offer,便翻了翻前人的文献,总结了几种经实验证明比较有效的谈判策略,最后得以改善了自己的工作offer;
不知道如何高效地找到男朋友,于是以基本统计原则确定了找到此人的途径,又读了读婚姻关系的文献,知道了决定婚姻满意度的几个关键因素,最后得以找到此人。
博士这四年间,惯于自己应对压力。今天刚飞来美国,英语还没说几句,明天就要上讲台,不上可以吗?不可以。
十周为期的短学期里,修三门博士课程,每周200页以上阅读作业,教二到三个本科班,参加研究团队周例会,领导三个以上研究项目,复习统计功课准备闭卷考试,考美国驾照,找对象并且约会以筛选对象,每天三餐喂饱自己,计划这周末去超市买什么菜,去健身房或运动以保持身心健康,记账并按时付各种账单,躲避办公室政治,定时看牙医并同医疗保险公司斗智斗勇。
每一件事都是小事,每一件事都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可是要在遥远的异国,记得并同时做好以上所有的小事,我便时常感受到焦虑和压力。
有人帮忙吗?绝大部分时候是没有的,you are on your own。即便在当时,我同家人朋友诉说这些琐事,也通常不被理解,买菜有什么难的,考试有什么可怕的。所以连排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都是一个事情,需要时常提醒自己去办。也正因为是如此,如今博士毕业后的我,面对压力,已经到了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