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再来人  |   活动资讯  |   资讯中心  |   留学热点  |   正文

当中国博士“误入”美国藤校本科课堂后,场面一度失控......

17 Jan 2020 · 再来人

本文作者就读于美国最负盛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通过日记,他记录了自己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

  本文作者就读于美国最负盛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通过日记,他记录了自己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

  精干和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设置、时效性极强的课程内容、注重自己推导和发现的实验研究、高度认真负责的助教、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奖学金制度......常青藤本科课堂的理念和方法,让他不由地感叹中美高等教育依旧存在巨大差距。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我也很愿意从这个话题谈起。恰好我所在的大学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本科教育更是在美国独领风骚,其课堂教学经验有很好的借鉴启发意义。

  申请博士时我是小跨了专业,入学后导师就建议我补上本科基础课程,于是就选修了一门本科基础课,“误入”了本科课堂,随堂听课和作业考试要求跟本科生完全一样。故事这样开始了。

  9月日记

  开学初印象:“课程精干考试多,忙于提问记笔记。”

  注册了一门本科生课程《How the earth works》。

  课时不多:

  授课65分钟/次 × 3次/周

  加一个X hour,即看教学进度随时加课

  实验是每周一个下午3学时

  但很精干:

  一学期3门课,上一次课才一小时不给你教太多,少量多次更能保持学生注意力。

  每周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试:

  10周课程就是8次10-15分钟的测验+2次各一小时的期中考试+1次三小时的期末考试,共计大小11次考试。

  每周一测是从65分钟里抽出10-15分钟。

  平时还会留一些作业帮助预习,单出题目就够教师花时间的了。课前预习一章内容是必须的,要不然很难跟上课堂节奏。

  PPT是我见过最精美的一份,图片动画视频很丰富,文字很简练,教室有四五种灯光组合供教师选择,营造了在博物馆听课或是在拍科教片的课堂氛围。

  时效性强,比如两周前的科学新发现(含视频)就能入选课堂作业和讨论,但学生们被事先要求就阐述一自然现象提出假说和验证。一小时的课就能提问三四十次,身旁的几个学生在频繁举手回答之时,方觉自己像个局外人。60个学生有一半多带电脑去上课,但都是用来记笔记的,Wifi信号好但没有一个人上网,嗒嗒的打字声犹如身处GRE考场,更没有一个人摆弄手机,不分男女都是在忙着记笔记。整堂课的节奏除了听课就是记笔记、思考、小组讨论和问答。

  一学期三门课就够他们忙活的了,可是这些人还很喜欢运动和club活动,只能感叹其时间效率之高。

  10月日记

  阅读材料:“时效性强,反映出美国敢于大胆进行技术革新。”

  课前阅读材料有数十页介绍了页岩气,明天花一堂课专门讨论它,再次惊叹于课堂的时效性,不止有科学进展,还关注工业产业创新,相比国内课堂的内容陈旧和照本宣科,这里的学生真幸福!

  从阅读中我也看到了地学专业的别样前景,原来毕业不止是可以做研究,到工业界就职的机会也不少,正像明天要见到的嘉宾校友那样。

  10月日记

  实验课开始:“题量巨大,注重自己推导和发现。”

  上了第一门本科生的实验课程,跟以前经受的地学训练完全不同。

  题量巨大,先通过观察各种地图,然后出来的一大堆为什么问得人头都大了,很考验观察、对比、想象能力。还有小组讨论,但答题又相互独立。计算量也大,虽然都不难。完不成还有一周时间自己查资料解答,地图和计算机实验室也是全天候开放供学生使用。巧妙的问题设置将科学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设计这些问题得多费功夫啊),直到最后解释了板块运动,仿佛自己得到了一个重要发现。

  国内的课堂喜欢教授和记住facts(事实),在这里更注重自己推导和发现,甚至是一堂实验课都像在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索性研究。又因为每次课堂的作业量很大,将课堂成绩分散到了平时近三十次训练任务当中(教学系统每周都有几封邮件提示完成进度和打分,压力时时有,半夜的图书馆依旧济济一堂学习讨论),想用功一两周抱抱佛脚,取得好分数,完全不可能。据说这样的课堂训练从小就开始了,所以也不难理解很多年后中美学生和科学水平的差异了。

  对地质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后续选修一门为期2个半月的全野外stretch课,飞到加拿大之后开始一路驱车环绕美国主要地质区考察地理,单教学器材就装了两卡车拉过去。费用都是学校出,系里的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助教也会先后飞往会合,各带一两周不等的课。回来之后看他们还活蹦乱跳的,怎么就不觉得累呢?

  之后20人一组的实验课就是经常外出,老师和助教开着两辆汽车(学校准备有数十辆汽车供教学之用,任课教师可借来开到各个地方去,费用全部由学校出),把学生拉到附近的两个州考察地质和资源。根本不需要等到暑假才集中实习那么几天,当周讲解的内容当周就实习完了。

  10月日记

  助教们工作认真负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一道Take home考试题把我给难住了,冥思苦想遍查资料而不得其解,遂用只言片语应付过去,好赶着deadline交上去。担任助教的同学问起感觉如何,我也不怕如实道出。她在纸上给我画图解释了一遍,理解顿时清晰,果真要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抓住要旨。她问我是否愿意拿回去接着完成,迟几天也没关系,或是就这么交了,还能说什么呢,哈哈。她说做助教如果不能让我学好课程,将是她的失职(这话要是老师说出来就足矣,连助教都这么认真负责,佩服)。

  跟她探讨起中美课堂,才发觉有着理念上的不同。

  我们习惯于老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布置的题目都是学生各自完成,做题过程中不能问老师,要问也只能等到证明你做错了之后,而且是在课上统一讲解。在这里,还有第三种角色——助教(这门60人含实验的本科生课程有7位助教,4位研究生助教,3位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助教,被分成3组每组20人的实验课上,对助教的知识也是个很大考验),完成作业题时可以找助教或老师讨论,研究生助教每周还要有跟堂、答疑和改作业试卷的时间,加起来一周就得占去一天(研究生在学义务之一是担任几个课程的助教)。

留学问题免费答疑

提交成功

再来人福利:扫码进群,免费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