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种族成为一个招生标准,这样真的有利于公平吗?
进入世界名校一直以来是很多人的梦想,名校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资源,也让很多人实现了人生跨越。可进入名校却没那么简单。想进入中国名校,需要在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想进入美国名校,除了优异的成绩,可能还和你的“肤色”有很大关系。
此前,哈佛大学涉嫌招生中歧视亚裔的案子引起了很多舆论关注。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认为,哈佛大学招生制度存在违反联邦法案、歧视亚裔和白人的情况。他们以同样的理由起诉了另一所世界知名高校——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
北卡罗来纳大学一所成立于1887年的美国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目前有16个分校,在美国享有极高声誉。近期,SFFA在提供的证据中,公开了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招生官们的聊天记录,引起了舆论探讨。很多人对于名校的招生标准和过程感到好奇,并认为这应该是一件非常认真而严肃的过程。
或许,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招生官们的聊天记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招生的窗口——他们是怎么如何看待申请者,并如何做出录取决定的呢?
私下里,他们管棕色皮肤的少数裔申请者叫做“棕色宝宝”,
(图源:politico.com)
据外媒报道,一位招生官通过网上聊天说道——“我们能录取这个被祖父养大、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全班成绩第二的棕色男孩(brown boy)吗?”
“可以!录取!给奖学金!”
在另一则聊天记录中,一位招生官写道:“给这些棕色宝宝(brown babies)一个机会拿奖学金吧。”
“如果是棕色(申请者)并且1300分以上的,就把他们列入奖学金的范畴里。”
在这些招生官的聊天信息中,可以看出“肤色”成为了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
而用棕色宝宝(brown babies)来形容拉丁裔等棕色皮肤的申请人,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论。有网友认为,使用这种称呼是非常不尊重申请者的做法。
(“棕色宝宝?棕色女孩?使用这些术语的白痴是谁?”)
据报道称,早在2014年,UNC招生官的聊天记录中就有关于非裔学生的讨论——
“她是一位非裔女学生,各方面都不错,我觉得她可以被录取。”
“我这么折腾,是因为这是一个双种族的学生。”
对于这一做法,学校表示,招生过程中从来没有把种族原因作为单一的标准。学校统计专家给出的数据表明,招生过程中,种族原因大概只占录取因素的六分之一。同时,学校辩称,种族之所以成为一个录取因素,是他们必须招收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学校指出,美国最高法院也认为,创建一个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可以促进不同种族间的理解,有助于打破种族成见,并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不同种族的人。”
在SFFA看来,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录取,种族不应该成为如此重要的因素。当种族成为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在学生的成绩和其他方面会难免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就拿亚裔来说,他们就活该比其他种族的学生努力吗?
2017年,《纽约邮报》报道了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
印度裔学生卓科尔·英格姆爆料,15年前他在申请名校医学院时曾剃光头假扮黑人,加入黑人学生会,并在申请材料中表明非洲裔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