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走出国门后的美国跟想象中的美国,根本不一样.....
作者:海墨
From 爸爸真棒
微信号:babazhenbang
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
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
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本文为转载,侵删
前不久,我和关系很近的朋友讨论时事,意见出现了分歧。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个美国人!”我一下被噎住了,气不打一处来。从美高到大一,我已经在美国呆了有五年之久,但在心里却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最不美国人”的中国留学生。我耳机里放得还是中文歌,日记里写的还是中文字,喜欢走中国的街道,喜欢吃中国的食物……我怎么忽然就“被美国”了?!
在那时,我感觉自己的爱国心和身份认同受到了侵犯。可正当我要摆出一副防御的面孔,力证自己是个合格的中国人时,对方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息了鼓。
“你知道中国的基尼指数在世界排第几吗?”
“你去过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吗?”
“你知道不同地区农村的生存现状吗?”
“你了解过制度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条件吗?”
……
我心里忽然没了底。对于祖国,我到底了解多少?在潜移默化中,我是否已经被“西化”而变得无知、偏颇了?同时接触过两种文化,拥有两种视角的留学生,到底该如何养成理智、客观的思维模式,探寻平衡点,又该如何看待自己在两种文化中浸润过后,状似撕裂的价值观念呢?在中美关系微妙且不乐观的局面下,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探讨的问题。而想回答上述的问题,我得先把这五年留学生活中,那些我对于中、美两国的感受回顾一遍。
从“相敬如宾”到矛盾渐生,我的5年美国留学生涯
在出国前,“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对我而言很重要的身份。那时候我身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着一副亚洲面孔,而我毫无不同。来到美国后,身为中国人的意识才苏醒过来。
在小小的美高,我们十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学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Chinese students”, 互相熟络,互相支持。在语言上,我们讲着几乎只有中文为母语的人才能懂的笑话和梗;在传统上,我们在春节时聚在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在文化上,我们有书法,有诗词,有对家庭师长相似的尊敬。在对于世界的看法上,我们的观点虽不一致,但有着比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都更加相近的基本认知和视角。
我第一次真切地思念故土,是在离家那年的中秋,望着盘子里的半只月饼出神。而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隔阂,是在高一那年的世界文明课上,看到课件里某个地区的“独立”,拿出有道词典把这个单词翻译了好几遍,确认完它不可能指代别的任何地方时,作为班里唯一的中国人,我忽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美国,我的“大陆”身份并没有给我招致过什么明显的敌意或歧视,也不曾阻碍我和其他国家的学生成为朋友。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个身份注定了中国学生与美国高校里的大多数学生之间,存在一些隐秘的边界。在高中,那代表着我们不会碰触的话题。
而我,一边享受着美高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一边思念着故乡的亲人和母校,跌跌撞撞度过了高中四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从美国东部沿海迁徙到了南方,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同时,中美的关系也开始急转直下,反全球化浪潮掀起,民族主义抬头。不知道是我的关注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自身转向了世界,还是“世界”真的忽然冲我而来。大一一年,我开始考虑起“国家”这样的宏大命题,心里的很多困惑也随之浮出水面。在大学,从前心照不宣地不去讨论的话题,现在开始出现了。谈到中国,美国高校总在谈隐私权、言论自由之类的话题。
参考前些日子Fox新闻女主持与刘欣的隔空辩论。我观看这次辩论时就联想到了美国大学内中美学生的典型对峙,只不过这些对峙有时并不说出口。当然也有一些更委婉的讨论,可能发生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课堂上,或是一个讲座,一个电影放映。不得不说,在西方语境下对于中国的谈论很少是正面的、肯定的。而中国留学生对此的态度,除了缄默不语,便大多是充满戒备的自我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