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国外生病,会有什么故事?听听他们的分享。
俗话说“看病方知健是仙。”若不幸生病,少不了要经历到医院排队挂号、买药、吃药等程序。如此折腾下来,让不少人“谈病色变”。
英国看牙记
W同学
回想刚入学时的看牙经历,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读研的W坦言“真的特别心酸”。
至今记得,当时是一个周末,她去伦敦海德公园玩。吃完随身带的面包,突然发现牙缺了一块。因为是刚开学,W对英国的医疗系统几乎没有了解,只知道在入学时,学校要求每个留学生购买了海外留学生医疗保险,但她不知道看牙是否属于医疗保险的范畴。去哪看牙?该从哪儿着手?W一无所知。
无助之下,W的韩国室友告诉她,可以去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就医点咨询。可让W哭笑不得的是,几天后,她回到谢菲尔德市到学校附近的NHS就医点向那里的工作人员阐明自己的情况后,工作人员让她拨打电话111(英国非紧急医疗救助电话)再次进行咨询。
“那时候我刚到英国,几乎听不懂工作人员问的问题,只能连猜带蒙地用英文回答是或否。”当时的W十分无奈。本以为这通电话可以安排她看诊,没想到聊到最后,工作人员又报出一串数字,让W咨询离她较近的一个NHS的牙科就医点。
当W拨通之前工作人员提供的电话后,对方却告知她牙医出差了,要1周后才能回来。“她让我在下周同一时间打电话过去看能不能预约到时间,当时感觉太心酸了。”W说。
据W介绍,在英国,能归到NHS的牙科诊所很少。如果不能预约到NHS牙科就医点,就只能选择到私立牙科诊所看诊。
万般无奈之下,W最终选择到学校附近的私立牙科诊所看牙,但也只能预约到4天后就诊。“终于看上牙的时候,10分钟就检查完了。又预约了1周后补牙,花费175英镑。”W说。
在加拿大看急诊
G同学
“我觉得还好吧,毕竟在国外生活了4年,看病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G(化名)今年6月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系毕业,说起当初在国外看病的经历记忆犹新。
G告诉笔者,她留学所在的卑诗省要求每个人都购买医疗服务计划(简称MSP),费用为每月37.5加拿大元,办理成功后,会得到一张个人专属的医保卡,到医院看病需要出示该卡。
回想起第一次到医院就诊的经历,G仍然觉得无语。“我第一次进医院是因一块很小的鸡骨头卡在喉咙里。”G说,“护士为我登记各种基本信息、测量完体温后,便让我在等待室等候叫号。这一等,便是3个多小时。倒是整个治疗过程很顺利,鸡骨头很快就被取出来了。”
在急诊室,G注意到,急诊叫号并不是按照排号顺序,而是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之前,我朋友看急诊时的症状是胸痛加呕吐,登记完没多久就被叫号了。我的病症轻微,所以等候时间较久。”G说。
尽管在加拿大的第一次看病经历让G印象深刻,但她觉得卑诗省的医疗福利不错。“一般看急诊都不需要花钱,还可以享受免费打HPV九价疫苗等福利。”
周末生病只能靠熬
H同学
“一言难尽。”正在韩国公州大学就读的H回想起自己在韩国的看病经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记得当时是一个周五,我发现嘴有点歪,便怀疑自己‘中风’了。但到了医院才发现,医生们下午下班很早,且很多医院周末都休息,并不接诊。”
心急之下,H的男友决定带着她从公州到大田跨城看病。当她和男友到达大田的医院时,医生告诉他们治疗她症状的医生那天不上班。“虽然医院周六下班时间早,但周日上班的医院却非常少。没办法,我们只能返回学校,在家里等。”H说。
最终,H只能忍着不适熬到了周一,到一家私立医院就医。“当时感觉太无助了,尤其女孩子还爱美,真是焦虑。”H说。
被蜘蛛咬伤的尴尬就医经历
X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