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 Waitlist”的人最痛苦,那种“命运悬在半空”的感受,就像是女神偶尔回应你的约会,但始终不点头答应你的追求,总而言之,就是“备胎”……
拿到offer的人欢天喜地,拿到拒信的人一拍两散,与这两种“干脆利落”的情况相比,拿到“ Waitlist”的人最痛苦,那种“命运悬在半空”的感受,就像是女神偶尔回应你的约会,但始终不点头答应你的追求,总而言之,就是“备胎”……
名词解释
Waitlist一般在常规申请阶段,通常是指招生官审核完申请材料后,认为你虽然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是学校最优选择,学校会在录取完“最优”申请者后,再重新审核你是否能被录取。
Deferred一般在早申请阶段,即学校将你的申请推迟到常规申请季去决策,以便进一步了解你是否有更优秀的材料可补充,不少学校喜欢发defer信,跟申请者保持一种暧昧不明的关系。
越来越长的 Waitlist名单!
最近几年,美国大学为了保持“入学率”稳定,可以说想尽各种办法,比如愈发重视具有约束力的早申请,再比如愈发后的候补名单。 Waiting List已经被各大教育媒体、升学顾问、高中教师声讨已久,都 质疑大学 “不合理”的“长 ”。
比如,布朗大学2018年录取了2566名学生,而 Waiting Lists里有2724名学生,即使下offer的学生全不去布朗,仅凭等候名单来组建新生班级也足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了3731名申请者,等候名单里有3500人人。
让大家气愤的不仅仅是Waiting List过长,过分的是许多大学拒绝公布等待名单总人数和转正机率,没有数据参考, 大多数学生都满怀着被录取的希望。
不过,即使学校不公布等待名单数据,但仍有一些信息或多或少泄露出来。比如,Class of 2023 西北大学的候补转正率为 1.8%(55/3,067);斯坦福大学转正率 1.06%(8/750);MIT转正率 4.16%(17/408);当然也有为 0 的……
进了Waitlist要做什么?
尽管被女神放进备胎很沮丧,但这也不完全是坏消息,至少说明还有一丝丝希望。那么这时候,应该做点什么让自己从“待定”变成“录取”呢?
首先,现实一点。你要明白,这份榜单上的大部分人,到最后都没有跳出来,大约只有不到1/3的 Waitlist 学生最终被录取。在一些精英大学中,可能没有一个能被录取,所以你一定要再找个保底学校,或者是申请还未截止的大学,或者滚动录取的大学…
然后,我们来抓住这么一线希望,有些事你可以尝试一下,增加自己被录取的几率。
一封信 重述你对学校的热忱
通常,大学不会向候补名单的学生具体说明你为什么在 Waitlist,你应该做什么。波莫纳学院招生办Tina Brooks表示,如果大学模糊不清或没有准确地说出他们需求,建议发送一封电子邮件,重申自己对学校的浓厚兴趣。这封信一定要有礼貌,还要有吸引力,阐述自己应该被考虑录取的好理由,你觉得学校的什么东西对于你来说是只此一家,别处找不到的。但也记住,一封即可。
以学习的心态,联系招生官
如果你之前与招生办的某个人联系过,可以再次与招生官取得联系,找出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录取的原因。是考试分数不够?还是课外活动项目太弱?学校已经录取的学生都有什么特点?如果你能找到自己没有顺利被录取的原因,你就更有可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另外,你还可以了解一下学校Waitlist的工作机制,学生是否被排名?如果有,那么你在什么位置?被录取的几率大不大?
提供最新的信息,增加筹码
如果你有什么新的进展或者信息,一定第一时间告诉学校,这能让你的申请更有力。比如你的标化成绩有了更新,考出来更高的SAT成绩,最近得了什么奖拿到什么荣誉,有了新的AP成绩,都是你的砝码。
进了Waitlist不建议做什么?
千万不要去纠缠招生官
骚扰招生官,对于你的申请没有任何帮助,频繁地打电话或出现在招生办公室,不会增加你被录取的几率,还有可能让他们对你产生负面印象,要知道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就像上面说的,一封诚挚的 邮件即可,不要洋洋洒洒七八封过去。也不要耍小聪明或卖萌,想引起招生官注意,一般都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