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再来人  |   活动资讯  |   资讯中心  |   留学热点  |   正文

“我在美国留学,却满世界乱飞”,大学3年7个国家生活的8个反思

12 Aug 2019 · 再来人

出国留学的同学都知道,在大学里有很多机会可以出国游学。那样的经历会给你带来什么新感受和新体验呢?

本文转自INSIGHT视界
原创:公众号 秋夙说
侵删
                                                                    前言

结束了阿根廷的学期, 回到三藩市。 在入境时,海关工作人员翻着我的护照,半信半疑地问:“你怎么上了个美国大学,但却没怎么在美国,反而在全世界乱跑。” 我只能苦笑着解释好半天,他才终于放我过去。


这三年折腾了不少,每隔几个月就换个地方学习或工作。每次都是好不容易习惯了一个地方,就到了不得不和刚认识的朋友告别的阶段,大多数时候是内心酸楚的,虽然笑着说后会有期, 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不得不硬着头皮又去适应新的环境。


回到大一生活过的城市,想着这几年的经历,内心难免五味杂陈,于是整理自己的思考。写着写着,干脆整理出来分享自己的拙见 。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怎么看建议性文章,觉得许多都难以应用到个人身上,有太多的幸存者偏差,或混淆变量。所以也提前声明,这些思考仅是个人经历的反思,不一定是适合所有人的建议,请大家自行判断。在这个年纪,不懂还是太多,所以也期待听到大家的建议反馈。



01

见多识广的基础是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开放性思维(open-mindedness)是我在密涅瓦大一时第一节课学的东西。三年前的我还没有理解为什么学校需要教这个,保持海纳百川的心态难道不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


但随着分析自己或者其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我慢慢开始意识到其实保持头脑极度开放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本能会阻碍自己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还会去趋向收集支持自己的信息和证据,驱使我们愿意相信自己是对的。


从现代心理学中描述人的主要性格中的五大性格特质(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是其中的特质之一。这里描述的开放性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审美感受性、对内心感受的专注性,文化开放,以及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好奇心。


我个人的理解开放性思维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接受新鲜事物时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去尝试理解,二是,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盲区,能够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换位思考。


我读到大多数优秀的人物的故事,或者周围相处的朋友,他们几乎都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无比开放的心态。比如在辩论时以理服人,会为自己的错误而道歉,不会因为自己现在的年龄、拥有的某个职位或财富而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只有这样才能更理性针对性地去讨论问题的本质,并且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02

学习涉猎多种学科和领域的原则性的思维方式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许多文理科之间的如何选择,文理学院如何就业,学习人文学科或STEM专业的价值等文章。之前在国内高中读书的时候,我面临着文理科这类选择;在大学,也面临着专业的选择。在大学的学习,最大的感受是学科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对不同学科的基础有所了解。


很久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评论:“理工科从业者如果没有社科人文训练打底,迷恋技术和技术带来的“假装上帝感”、技术至上,就特别容易走偏疯魔。但反过来也是如此:社科人文(以及政治、法律等领域的)从业者如果没有基本的自然科学训练打底,经常会出现反智、反科学、伪科学的问题。“具体的出处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作者举的例子是,单纯运用统计模型,仅仅去满足人口数量达标,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无视社会里人们权益的政策。诸如此类的例子还非常的多。


我很赞同查理·芒格(美国著名投资家)一直很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他认为我们需要学习重要学科的理论,并且学会去使用它们。大多数人只学习一种学科的思维方式,比如物理学,经济学,就会陷入只用一种模式去看待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的情形。


标签:留学,再来人,大学,美国,游学

留学问题免费答疑

提交成功

再来人福利:扫码进群,免费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