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同学
学员背景情况
????GPA:3.8+
????GRE:330+
????TOELF:110+
????陆本
录取院校
Dartmouth Colleg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ical and Brain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ster of Arts Program in the Social Science(Psychology)
01
选择了远方
就不要再去想路途的艰辛
提笔时我的思绪被拉回到申请的那一段时间,那一段充满着迷茫与不确定的艰难时期。那时,横挡在我申请美国心理学PhD项目面前的最大障碍,无疑是薄弱的科研经历。从大二萌生去美国读博的想法后,我就开始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把更多时间从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上抽出来。
最终,在申请的十一个PhD项目中,我收获了四次初面(pre-interview)和三次正式面试(interview)。
能取得这些面试机会,我想可以归结于两点最重要的经验——摆好心态,以及讲好故事。
去年申请季马上来临的时候,我还一度犹豫是否要放弃出国、选择保研,因为我的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一些胆怯和不自信:对于心理学PhD这种强导师制、入学即确定导师的项目来说,科研能力、科研方向和推荐信几乎决定了哪些申请者能进入面试;那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我内心中一个声音逐渐占据了上风:“做好万全的准备,然后随遇而安。”
博士的申请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即使我的背景比现在强得多,也不一定就能去到心仪的项目;那么,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再去想路途的艰辛或者终点的方向,只顾风雨兼程吧。
幸运的是,在再来人我遇到的服务团队似乎和我共享这种观念,特别是我的学术导师,在与我交流、给我指导的时候从不谈论高大上的愿景,而是认真倾听、了解我现在的情况,客观给出对我当前背景和实力的判断,帮助我清楚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讲解我应该如何准备各种书面材料,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被导师注意到、进入面试的可能。
于是,去年九月份的我像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开始专心准备、完善各种材料,不去考虑太多错过的遗憾和未知的结果,心态平稳地一直走到在网申系统里点击“submit”按钮。回想这段时光,我觉得至少对我来说,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是我高效利用时间、有质量地完成工作的必要条件。
进入申请季以后,各方面背景已经基本稳定,很难再有大块的时间去开展新的科研项目、完成新的文章、收获新的牛推,调整心态的重要性就也更加凸显出来。
02
在SOP中讲好科研故事
就向获得面试机会迈出了一大步
除了保持良好的心态,我想PhD申请中相当重要的一点是讲好故事,讲好自己的科研故事。
科研经历和技术能力固然重要,科研成果(期刊文章、会议摘要等等)固然会给申请材料加分,但美国导师普遍认为一个合格的PhD申请者首先必须知道科研工作是什么样子、有自己对于某个研究领域或某些研究问题的思考、具备从事创新型科研工作的能力。
怎么成为众多申请者中的前5%,向导师证明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呢?主要就是依靠文书材料里和面试过程中的表达。
不管申请者的背景如何、想申请什么方向,SoP至少应该是一篇完整、连贯的文章,而大多项目都会要求SoP里包含申请PhD的动机、过去的科研经历、未来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有哪些意向导师等许许多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可以考察申请者串联不同内容、讲出一个完整的科研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