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s

再来人 | Offer战绩   |   案例中心

再来人 > Offer战绩 > 案例中心 > 正文

博士申请如何才能跟“对”人?哈佛学姐传授她信息搜集的三大法宝

本科北京大学 心理学

  为什么心理学博士跟对“人“很重要?

  我不太知道大家是否清楚心理学的实验室,基本上如果你去读一个心理学PhD,没有意外的话,你最少会在一个实验室呆上五年,有别于其他一些理工科的PhD项目,比如说神经科学或者化学,他们很多在刚开始时会有一个实验室的轮转制度,大致意思就是为了让你能够看到不同领域的不同实验室做的内容,你在第一年的时候,可能会去三到四个实验室,每个都只做两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在第一年结束的时候你再最后确定一个实验室。

  但是心理学一般来说,你就是会在一个实验室呆上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教授的研究兴趣跟你合不合适,他的性格你喜不喜欢,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如果让我自己来统计的话,我其实申请当中花费最多的时间,除了改文书以外就是搜集教授的各种信息,我甚至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比我写文书的时间还要长。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在乎在实验室里的感受好不好的人,所以我会很想在去这个实验室之前,就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去了解这个导师,我到底喜不喜欢,我跟他的性格是不是match,所以我在寻找导师的时候,主要采取了这几种方法。

  怎样对教授的信息进行前期搜集

  1

  地毯式搜索

  (US News排名前20学校所有教授,搜!)

  这个方法比较多地出现在我找暑研的过程当中,因为当时我对自己要做什么领域还不是特别的清楚,我只是知道自己喜欢做决策,但是并不知道想做偏哪种方向的决策,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paper,当时paper也读的不是特别懂,所以我就非常简单粗暴的把US News心理学专排前20的学校全部找了出来,然后把每个学校的心理系全部过了一遍,找出来自己感兴趣的老师。

  这个方法有好也有坏,好处是一方面你能够保证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没有落下的老师,另外一方面能让你对每个学校的心理学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坏处就在于它耗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可能搜集到的老师们的信息非常out,就是信息更新不及时。我有一次想要找一个老师的研究,发现他在年前做的研究我很喜欢,我就去找这个老师的主页,然后发现主页上的内容我也很喜欢,我就去看他的谷歌学术,最后却发现他最近已经从做人类行为的研究变成了做动物行为的研究,就跟我现在的研究兴趣八竿子打不着了,所以说网页上的信息有时可能并不是特别的可靠。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能有些新教授他们也还没有把自己的最新信息上传到网页上,那么你也可能会失去一些找到这些新教授的这机会!

  2

  随缘搜索(这篇paper很有意思,是哪个教授这么聪明)

  第二种方法就是,比如说我读了一篇文章,然后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个教授的研究方式,我就会把这篇文章的first author,就是一作和它的last author,一般是他们实验室的老板都去搜一下,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

  一,就像之前说到的“读文章就像追星一样”,我可以知道他们这个实验室在这方面都做过哪些努力

  二,更加切实一点,就是可以知道这个实验室今年招不招学生,或者它的一作是不是已经毕业,因为一作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读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如果正好是你喜欢的一个文章,你就可以看一看它的一作现在有没有成立新的实验室,因为大部分刚成立实验室的老师会比较需要学生,所以这时你套磁他们得到回复,并且最后成为他们学生的概率也会更高一点。

  3

  泛化搜索(这个教授的研究我很喜欢,

  和他关系密切的人研究的东西应该差不多)

  第三种方法其实就是建立在第二种随缘搜索基础上的一种搜索,比如说如果你搜到一个老师,然后你看了他们实验室的主页,却发现他今年不招学生了,但是在他的实验室主页上可能写了以前从他实验室毕业的其他博士生,或者是他合作者的信息,背后的思路就是如果这个研究我喜欢,那么可能他的合作者做的东西或者他的博士生做的东西跟他做的也不会差别太大,那么他们的研究领域可能也都是我所喜欢的,所以这种感觉就是以这个老师为一个种子点,从而发散出去找寻找它的社会网络。

  通过这三种方法,我常用到的信息搜集渠道有Twitter、Google Scholar、Academic relationship (CV, neurotree)。

  4

  万能的学长学姐帮帮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高效的方式其实就是向学长学姐进行讨教。

  我记得在做暑研的过程中,有的时候读完一篇文章,就会去问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个老师?他们就会跟我说:这个老师很棒,然后这个老师做了什么工作。

  因为大家都是从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白,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说他们会很乐意去帮助你,而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积极主动,并且态度友好地向他们寻求这些信息和知识。

  举例解析:我信息搜集的三大法宝

  举例向大家展示一下我是怎么进行信息搜集的:

  NO.1

  通过谷歌搜索找到实验室主页

  比如说我之前读到了一篇paper,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查它的各个作者,首先是它的一作,XXX Hedison,我就会到谷歌里面去搜索这个人名 (可能目前来说很多同学还是经常使用百度搜索,但是在搜索国外教授的时候,还是用谷歌搜索会更加有效一点)。

  接着从谷歌搜索下面的结果,就能看到他实验室的主页,点进去之后就会有非常多的信息,包括实验室现在的研究方向,老师们的个人cv,包括现在的实验室成员,如果大家有进一步的兴趣,可以再看实验室的规模,比如说这个实验室现在有三个学生还是四个学生,比如说有多少个博士后,多少个博士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此外你也可以看一下这些实验室学生他们的背景怎么样,比如说如果有的实验室的学生很多都是计算机或者数学背景,而另外一个实验室,很多人都来自比如说语言学或者社会学人类学的背景,那我觉得这两个实验室,他们的风格及研究话题的侧重点也都不太相同。

  NO.2

  通过谷歌学术探索关系网

  同样的你在谷歌学术搜索这个老师,很多时候就会列出跟这个老师合作关系最紧密的那些人的信息,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合作者都有谁,如果一个老师经常跟一些大牛合作,那么这个老师应该也不会太差。

  另外谷歌学术还可以看这个老师的活跃程度,比如说近几年是不是一直都有在发paper,发出的paper有没有被人引用。

  NO.3

  社交媒体:不只有信息还有乐趣

  关于老师社交媒体这一点其实还是有挺大争议的,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很关心和这个人相处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加了一个人好友,会先看一下他的朋友圈,看几条你就可以知道他是大概什么样的性格,比如说他是喜欢经常在推特上分享自己生活当中的趣事,还是喜欢宣传自己实验室的工作。

  其实现在用推特的老师在国外越来越多,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喜欢从这种社交媒体上获得信息,但是我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获得了挺多的,因为即使不是信息我也获得了很多快乐,看各种老师发的各种推特,就当是给申请季找点乐子,娱乐一下。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搜集老师信息当中的一些体验,然后大家可以批判性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

相关推荐

定制属于自己的方案

提交成功

再来人福利:扫码进群,免费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