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最接地气的忠告……
Too young, too simple, always naive的我当年想读博的主要动机是被老友记里的Ross影响,觉得有一个Dr.的头衔十分酷炫!终身教职有寒暑假,有大把自由做研究,可以一辈子待在象牙塔里,还有sabbatical,不会被炒鱿鱼,永远有工资拿,这么稳定、同时又受人尊敬、还有挑战性的工作简直闪闪发光!
纵观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除了学术界,大部分工作都是不需要博士学位的,因此大部分人读博的直接动机当然是找教职咯!博士是找大学教职的准入门槛,这大概是读博最现实的意义。
大部分人进了博士项目没多久,就会发现,神马,原来现在找终身教职这么难?!如果你去找一些老教授聊天,他们大概会说出“倘若你不是出身富贵,教授大概是最完美的工作了,找工作并不难啊。”诸如此类的话。老教授不可以说不真诚,but times have changed! 三四十年前找教职和今天几乎是两码事!博士的供应远远大于职位的需求!
最直观的反应是对博士毕业生发表的要求水涨船高。一个职位空缺有的是竞争者,各位博士们待价而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同时教授们的人均寿命也在延长,他们如果不退休,哪里来的职位空缺??这个当然也因学科和研究方向而异——总的来说,新领域比传统领域好一点,可迁移技能多的领域比可迁移技能少的领域好一点。
重灾区当然是人文学科。
靠谱点的老教授会推荐你和那些还没拿到tenure的青年教授们聊一聊。如果你觉得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很不堪了(为了发论文鞠躬尽瘁、教学研究难以兼顾、几乎完全放弃家庭),那么你要做好准备,如果大学系统没有较大的调整,晚毕业的博士们倘若不是天赋异禀,在学术界未来一定更艰难!
所以强烈建议对做大学教授这件事没有执念的同学在申请前,一定要尽可能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再三权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以及读博这件事的收益。
了解这些对于有执念的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影响——我只碰到过个位数为了学术几乎可以放弃一切的人,真正的热爱和钻研令人尊敬,但是他们可以放弃和忍受的东西在我等凡人可能是完全没法接受的,比如不谈恋爱,不社交,做无数个博士后,低收入,每隔两到三年跨国搬一次家等等等等。
人生很无奈的事在于,你不实际参与和上手很难提前预知和感受你到底热不热爱。一般比较好的项目里大部分学生刚入学都是默认自己对学术研究是热爱的,但还没有经历考验的热爱不值一提啊。
如果可能的话,读博前读个研究型的硕士试试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也通常会延长你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我是先工作再读硕又工作再读博的,所以我比本科直博的小朋友都年长不少。
总的来说,读博对我是个不错的选择,上课轻松,考试不难,研究随缘,做出来能发表当然好,做不出来就换一个。和之前工作相比,读博的压力简直不值一提,考试挂了,那就再考一次,研究砸了,反正就砸我一个人。
和之前大项目里面工作,一错坑全组相比,博士生只需要为自己负责的生活简直太开心了。而且生活非常舒适,自由度很大,导师基本放羊,学校图书馆、健身房各种资源应有尽有,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然而在我对自己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的同时,我周围和远方认识的博士生一个接一个被逼疯了,身体和精神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我打算总结一下我了解到的常见问题,以及完全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建议。
一、财务压力
如果你有比较高的物质需求和攀比需要,不要读博!你还在过紧巴巴的穷学生的日子,你同届的同学本科毕业进了大厂或投行起薪就是十几万美元,一定会有落差。而一般公立学校的教职起薪还不到十万美元。读博的物质回报不高,甚至相较于智力付出来说,可能在某些领域非常低。
我觉得读博最大的收益都是精神上,能够享受探索的乐趣,能一直有脑力上的刺激和挑战,是大部分工作不能提供的。如果单纯看物质回报,很多工作或者专业学位(医法商)都是更好的选择。
即便是全奖读博,奖学金也只能维持一个人的体面生活。虽然学校一年账面上写着八万美金,但是五万交了学费,所以基本上三万出头是学校奖学金的上限。不考虑有额外的奖学金,不考虑巨富家庭出身,三万美元一年是什么概念?
美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大约五万美元一年,已经停滞不涨有段时间了,假如算平均一个家庭有三到四口人的话,三万是完全足够一个学生在美国物价比较高的城市还能体面生活的。像我一般节俭,那每月还有所节余,可以存点小钱。
但倘若你拖家带口,伴侣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娃,那么一定是捉襟见肘的。在财务状况比较好以及对于学生教学任务要求不高的项目里,读博是完全不需要操心钱的,这也应该是读博作为研究工作的正常状态。
但是很多人文社科项目非常缺钱,给学生的funding极其糟糕,或者完全不足以覆盖生活必需,或者需要每学期教很多课补贴学费和生活费。这些项目见仁见智,可能除了 缺钱其他都很好,有你喜欢的教授,学校排名靠前,地理位置优越等等。
但是千万不要低估财务压力对你读博整个过程的影响,在研究没有进展,教学焦头烂额的时候,还需要考虑钱的问题,很难不被逼疯!尤其国际学生,在校外找工作有很多限制,所以在巨大的财务压力下,你的各种选择都会极其受限,还会占用你大量学术的时间。
从源头解决缺钱的问题,就是绕开这些项目,不要去!我认为的底线是,不要借钱读博!我想不出有什么博士项目值得你借钱读,毕业还欠一屁股债的。况且,如果你申不到全奖读博,也意味着你找教职的希望更渺茫了,不如另谋出路。
另一种状况在理工科比较常见,就是你的钱来自于你的导师。如果导师有钱又大方,恭喜你走了大运。我听说过有导师大方到请没投论文的学生去欧洲开会,酒店机票全包。一般导师没钱也不会招很多学生,所以更普遍的情况是导师有钱,但是抠门或者用各种方式剥削甚至压榨学生的劳动力。